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简介:
《智者的思辨花园:逻辑辨谬与求真趣谈》是在《智慧之藤》(获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优秀通俗著作奖)、《逻辑与智慧新编》(列为国家“知识工程推荐书目”)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逻辑趣谈著作。作者积30多年从事逻辑教学和研究之功力,广泛征引中外历史上的文史典故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对概念、判断、规律、推理、论证等逻辑常识和逻辑史话,作了深入浅出、清新活泼、趣味盎然的讲解,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掌握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由作者长年积累阐发的大量的逻辑故事,不仅被各种逻辑学专著、教材和通俗读物所转引,而且还时常出现在逻辑习题和考卷之中,其影响之广泛,在同类著作中首屈一指,被学术界誉为迄今为止将逻辑这一深奥枯燥的学问通俗化、趣味化,做得最为成功的一部书。
关键词:
概念、判断、推理、论证、逻辑
内容亮点:
1.什么是概念?
2.判断被分为哪几类?
3.如何推理?
4.如何掌握论证?
5.如何运用逻辑?
本期推荐书籍:
书名:《智者的思辨花园》
作者: 郑伟宏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虎课读书主创团队:
选书:主编刘莹
撰稿人:文景
审核:主编刘莹
主播:文景(女声版)、苏灰(男声版)
校对上线:编辑谢俊轩
- 1【女声版】智者的思辨花园:明明有理却说不过,问题在这!9652人已学时长:00:18:26
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虎课读书。
相信你一定耳闻目睹过一些年轻人在招聘面试上,有的答非所问,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在项目陈述时,有人概念不清,条理不顺,论证乏力;在撰写论文上,下笔千言,越写越远,人们读后不知所云……
人们说21世纪已经进入关系时代,人际沟通能力是关系时代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而沟通所需要的语言表达或者文字表达中,一定是逻辑为基础,逻辑思维直接关系着沟通能力的强弱,沟通的成败。
今天,我要跟大家解读的书,就是这本来自郑伟宏的《智者的思辨花园》,这本书一改高台讲课的那种枯燥和玄虚,笔法非常活泼,因此说许多人如果学习逻辑入门,选择这本书一定是没错的。
相信在这里会有疑问了:我们学习逻辑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录,将基础科学分为七大类: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核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逻辑学位居第二位。在大英百科全书目录卷的科学分类栏目中,逻辑学位居各门自然科学之首,可见它在基础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逻辑不但是文科生的必修课,更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科目,反观现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一位强调背诵和考试,大量知识在增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在徘徊,如今依然有许多中学甚至大学,都没有普及逻辑学这门学科。因此这实在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这本书虽然由数十篇散文构成,但是大体上可以归纳为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逻辑,这五大部分。接下来我们把这五大部分进行详细的拆分。
第一部分:概念
问你一个问题:武大郎是卖什么的?相信至少百分之80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卖烧饼的!”那么武大郎出自哪本典故呢?毋庸置疑《水浒传》,书中写武大郎“卖炊饼”,其实,如果你对古代汉语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会知道“炊饼”不是“烧饼”,“炊饼”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是馒头!
所以这里提出的“概念”,它主要是指: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很多人缺乏逻辑性,首先是没有搞清楚这个概念的意思,不清楚它的含义适用于哪些对象。接下来继续跟大家分析一下什么是书中提到“逻辑概念的外延”?
依然拿武大郎的例子来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有历史文章考证说,明朝把面食分为三种:煮的面食,比如我们吃的面条,叫做“汤饼”;蒸笼里蒸出来的觉“笼饼”又叫“炊饼”,通俗的说,就是馒头;而炉子里烤出来的面食叫“胡饼”这才是烧饼。可见,武大郎卖的并不是烧饼。
那么了解逻辑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好处是什么呢?首先,防止我们闹笑话,比如很简单“令尊”和“家父”这两个词的用法,就闹出不少笑话,一个是说别人爸爸,一个说自己的爸爸,但是不少人就是因为不了解概念,而使用错误,导致尴尬。
同样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公”这个词用的很泛滥,但是你知道吗,“老公”这个词在封建社会指“太监”,而不是“丈夫”,之前清华大学教授在电视台讲中国传统礼仪,指出过这个错误,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大量人依然这么用这个词语。
这里就不仅仅是逻辑学的问题了,还有语言流传过程的嬗变,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是“约定俗成”。
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学的“概念”和“外延”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同时代下,“概念(内涵)”与“外延”没有弄清楚,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不同频”的感觉。
第二部分:
大家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我们战胜了敌人”和“我们战败了敌人”,虽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但是你会发现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同一个判断。同样,其实,同一个句子,也可表达不同的判断,这话从何而得知呢?
给大家举个例子:小王是一个肥胖牲畜饲养员。那这句话如若没有断句的话,究竟是说牲畜肥胖呢?还是小王肥胖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尤其是书面语的运用方面,不乏因为标点断句而引发了不同的含义。这里有个概念就叫做“结构歧义”,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语法结构不确定,就会引起这句话意思的歧义。
理解了结构歧义之后,逻辑学判断里,这本书又将判断分为:关系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模态判断。
这几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跟大家一一解读。
首先关系判断是指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因此,关系判断中的关系项至少是两个。拿一句古文来举例: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么就是“落霞”和“孤鹜”有“齐飞”的关系。
假言判断的意思是这两个对象之间存在条件与结果的判断,举个例子,如果这里猫多,老鼠就少,那么这个是一个假设,但是也是一种判断,这个就叫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这个概念,相信生活中其实会碰到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比如你做了一项决定,但是你身边的人会给你各种各样的意见,有人说你应该这样,有人说你应该那样,还有人说你该怎么怎么样,那到底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用到选言判断,判断最适用于自己的。
模态判断是什么呢?这个其实身边有很多人,在面对模态判断时,没有一个正确的逻辑观念,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故事,是说一个人,拿着一个鸡蛋对妻子说,拿这个鸡蛋,去邻居家借只鸡来孵蛋,等小鸡出来,就可以生鸡蛋,继续孵鸡,两年之内,就会有200只小鸡,把这些鸡卖掉,就可以买5头奶牛,母牛生母牛,三年就会有25头母牛,再过三年就会有150头,卖掉牛,赚到的这笔钱用来放债,那么很快,我们就有钱了!
所以说模态判断,其实就是有了A就可能有B,有了B就会有C,最后可能成为E或F,这其中有着相关性。
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把可能性当成现实性,从逻辑上来说,就是混淆了可能判断与必然判断的区别,而判断中初夏“可能”“不可能”“必然”“不必然”这类词汇的时候,都把它称作模态判断。
而通过逻辑学中的判断能教会我们什么呢?正确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辨别生活中许多的观点,以及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会更加清晰,许多人生活一团糟,无规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判断错误。
例如有一个同学,他上大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学习的是播音主持专业,只要学习这个专业,大二就可以进电视台实习,大四毕业就可以签入电视台当主持人,五年之后当部门节目部主任,十年之后当总监。可是真实的情况哪里有那么简单?进电视台,当主持人,当总监,往往和学什么专业不成正比,还有许许多多关于人生方面运气、努力、伯乐等等的诸多因素……
因此,学习逻辑判断,对于我们未来职业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推理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好笑的问题:你觉得数学难还是找对象难?竟然清一色的网友纷纷投票给了数学。其实数学里最难的是什么?相信跟多人一定会说——推理最难。那些乱七八糟的定律,许许多多的公式定律,用推理来证明结果什么三角形,某个角是多少度?实在是让许多人很难推理计算。
那么什么是推理呢?就是根据一个既有的观点,来推断还没有发生的另一个观点。正确的推理有什么意义呢?在这里我举反例跟你分析一下:
比如有一段话是:勇敢正直的年轻人,那么因为他是年轻人,所以他是勇敢的。显然这句话是错误的!所以正确推理的意义在哪里?大则让我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小则让我们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在关键时刻可以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念来驳倒对方。
如果在聊天过程中,对方如果跟你说勇敢正直的年轻人,那么因为我是年轻人,所以我是勇敢的。这样子的话,你知道应该如何驳倒他吗?你可以说:所有的鹅都是吃白菜的动物,因为你吃白菜,所以你是鹅,你觉得这样的逻辑对吗?
作者在推理这篇里主要讲到了要驳斥一个错误的假言或者选言推理,除了指出它违反推理规则或者这条推理内容不真实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构造一个形式相同结论相反的假言推理方式。一对会让对方哑口无言的。
第四部分:论证
书中讲到这么一个故事:1960年5月,退役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到中国访问,在古城洛阳偶然进入剧场,台上正在上演《穆桂英挂帅》,事后,蒙哥马利评论说:“这出戏不好,怎能让一个女人当元帅?”我方陪同熊向辉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站起来很认真的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辉不动声色的说:“中国的红军有女战士,现在我们还有一位女少将。”
蒙哥马利越说越没谱:“我对你们的红军、人民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但不知道还有女少将,这个不好,有损于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辉回答说:“你们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结果这位元帅听后顿时无言以对。这真是一场精彩的外交对话,平静之中,谦恭有礼之中,不失分寸之中,却隐藏着威力无比的反驳,体现出了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
我们都知道,一个论证有三个基本要素: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因此不管在进行辩论也好,演说也好,就算是和对方争辩吵架也好,只要严格抓住这三点,一定可以让自己在双方会话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
许多人说自己口才不是很出色,其实很多时候,是逻辑能力不够好。这同样导致社会层面的许多问题,许多人论点不明确,论据又不够有力,往往会造成,只要对方的论点过于强硬,或者对方人数多的条件下,很容易败下阵来,甚至会导致许多人,明明是正确的观念,但是却被对方说服的场面。
书中讲到一句话叫“犯众者为非,顺众者为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的观点就是是正确的吗?
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话叫“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中”,自然科学方面许多新理论的提出,不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最后都被证实是真理,可在最初,也是被绝大多数人否定掉。
因此,如若你的论点和论证方式确实可以形成一个合理的推理,就算再多唾沫星子飞来又如何,真实的数据会坚定你的逻辑,这点很重要。
那么具体论证的方法有哪些?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有反证法论证、诉诸权威、诉诸怜悯这样的方式来辅助论证。
反证法论证就是反驳对方观点,诉诸权威就是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进行辩论,这是许多律师朋友很擅长的、另外就是诉诸怜悯,不一定要和对方闹个你死我活,有时候,也可以把自己的难处表达给对方,说不准,对方就被这种形式打动,而不再进行争辩了呢?
第五部分:逻辑
这本关于逻辑学的书,结尾处才真正谈到逻辑,但是它也没有直接讲逻辑,而是讲了关于历史上关于逻辑的十一个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相信你也有读过,比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韩非的矛盾之说”,其实这十一个故事基本上是把前边四个重点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前边四点我们讲到概念、判断、推理、论证,而逻辑作为最后一章,就是通过一些故事,向我们展现出,真正把这四点运用好以后的人,他们在辩论中,有哪些优势,真正说话有逻辑的人,是如何运用自己逻辑能力的。
拿《庄子·秋水》这篇濠上之辩来分析:庄子,惠子两人博学好辩,有一天他们来到濠水的桥上,看着底下的鱼,庄子说:“能够自由自在地游,这就是鱼的快乐啊!”结果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你怎能知道鱼的快乐?”结果庄子又反问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仍然不服气的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在这篇文章里:这个概念就是鱼快不快乐,那么庄子判断鱼很快乐,惠子反驳他一个人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推理说,对方不是自己,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否知道鱼快不快乐,最后惠子给出的论据是:自己不懂对方,自然对方也不懂鱼。
这篇古文不仅仅是一篇古文,它引起了许多史学、逻辑学以及哲学工作者的关注,同样,这样精彩的辩论,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如何能迅速的驳倒对方,说服对方,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
其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有理,却说不过对方的状况,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被别人偷换了概念,是不是陷入错的判断?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妨学习惠子,采用构造一个形式相同结论相反的假言推理方式来驳倒对方,这是作者教会我们最好的方式。
结语:
所以给各位一个建议,如果你的专业是逻辑学,那么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入门必修,它会让你迅速爱上逻辑,你会发现它并不如你想的那么生僻难学。然而如果你不是学这个专业,更不要紧,它就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课外读物,然而等你看完之后,才发现,逻辑学中的核心和基础,你已经学了一部分了。
这本书中的大量案例在各种逻辑书、同类读物、科教书的正文、习题、逻辑试卷中,甚至在学术论文中被频繁引用。更是我们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优秀读物。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回首这三十多年,在逻辑园地中最热门和最冷门的两个领域,他都竭尽所能,为读者奉献精品。
这便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我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