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简介:
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本书包含了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专业的面貌结集成册。
关键词:
设计、原研哉、无印良品
内容亮点:
1.设计的哲学是什么?
2.什么是Re-design?
3.无印良品是如何对消费欲望进行引导的?
4.日本兼容并包的文化有什么特点?
本期推荐书籍:
书名:《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原研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虎课读书主创团队:
选书:主编刘莹
撰稿人:黄雨凡
审稿:主编刘莹
主播:梓蓦(男声版)、晶晶(女声版)
校对上线:编辑彦霏
- 1【女声版】设计中的设计1.4万人已学时长:00:23:33
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虎课读书。
今天我们要讲一本关于设计的书《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是设计界书籍的经典,基本上每个设计师都听过或者读过这本书,可想而知这本书在设计界的地位有多高。其实,许多设计师虽然从事着设计,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设计,为什么要做设计,设计的哲学是什么。而我们既然从事一个行业,就必须要去了解它,读懂它,你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那这本《设计中的设计》就可以让你领略什么是生活的哲学,什么才是真正的设计,它会带你一起思考设计。
本书的作者原研哉,相信大部分设计从业者对他都不会陌生,他1958年出生于日本,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他最被人熟知的一个身份,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作者原研哉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设计师,作为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设计主张。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因为有了无印良品,才有原研哉;而是有了原研哉,才有了无印良品风格。因为即使在去无印良品工作之前,他的作品也有那么一股无印良品风:原生的,纯粹的,又清冷又温暖。正如书中所说,既理性又感性,他的文字也是,有点实现了文中提出的“信息之美”的三个标准:清晰、独创、幽默(好吧,幽默差一点,文字背后是个认真且严肃的老爷爷)。
原研哉的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工作室业务范围包括有海报、包装、推广项目与活动计划等整体设计工作。2004年,原研哉在和竹尾纸业合作的HAPTIC展中,作为策展人, 他破例设计了名为“水のパチンコ”(水弹珠)的展品,凸显了水和纸互斥的触感。2017年圣诞节,原研哉主导的团队与伊势丹合作,以“make it happy”为主题,将购物袋设计成客户DIY折纸游戏。如果说原研哉设计风格中的大气让人印象深刻,那么他设计中的细腻情怀则更是让人动容。在他为梅田病院设计的导视系统中,每个门口的指示牌都套上了可换洗的白色棉质外衣,让棱角僵硬的指示牌增添了温度,无形中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好感。在不同的合作中,原研哉会把他的设计哲学思想融入到他的创作里面,让设计理念与品牌相结合,所以原研哉这本书提到了很多案例,并用这些案例去证明他的设计观点。
原研哉写这本《设计中的设计》,他的初衷是“想写本一般人也能阅读的书”。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建立一个用“信息学”与“交流学”反思设计学的空间。从以往来看,设计被牢牢捆绑在艺术法则的空间内,如今似乎在原研哉的视角中,都成了“信息”的不同形态。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个端口,设计师似乎是站在这个端口的守望者。艺术是一种个体化的表达,不管是对个人对公众还是对虚空,它的表达都是单向的、向外的,但设计是沟通,是信息传递,是架起一座桥梁,构建一条通路,需要的是对所设计的物品和设计对象的深刻洞察,除了表现力之外,还要有同理心!所以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艺术家+沟通者,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坚持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活在自己世界的神。书中讲的设计理念、设计背后的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讲都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部分:设计是什么
首先,关于设计是什么,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观点,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创意来自平凡的生活。现代设计的产生,基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突然间爆发的生产力,对传统手工的大冲击,一方面,机械化大生产为人类,尤其是平民提供了廉价丰富的商品,另一方面,机械化生产只能简单地模仿,生产的产品粗制滥造,让人反感,潮流不可逆转,不管文人雅士如何批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脚步绝不会停下,改变只会越来越快,适应工业社会的设计理念——包豪斯设计学院也应运而生。还记得包豪斯吗?我们在《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这本书有提到过,它强调人本思想、为生活而设计,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虽然包豪斯设计学院仅仅存在十四年时间,然而现代主义的种子已经播下,随后席卷了整个世界。随后的后现代主义,则是设计师不甘于设计造型本身,力图从经验出发而对世界的新探索,与其说一场革新,不如说是充满嬉戏的玩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又开始对设计产生强烈诉求,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历史再次重演,技术发展与设计像一对矛盾共生体,它们相互冲击又相互促进,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推动人类的进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技术发展已远远超出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深有同感的是,此书成于2005年,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作者已经感觉到信息洪流对人类的超高速超容量压迫。那如今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究竟是在风口还是浪尖,又应该如何把握技术发展的脉络?是处于精雕细琢的手工艺时代还是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创造?而作者原研哉认为追赶技术的步伐是一件不妥当的事,而是应该以技术进步为依托,超越现代主义,从熟悉的日常出发去发现新的无限可能,特别认同作者的是:“创意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技术毕竟是一个工具,我们是要去驾驭它去帮我们实现更多设计的想法,改善我们的生活,而不是依赖它。
在本书的第八章“设计领域的再配置”中,作者阐述了对设计的理解,要成为好的设计师,这一章能够给你一些启发,这也是为何我要在这里就跳到本书的最后一章内容为大家展开介绍的原因,目的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到底什么是设计。如果说设计是一种沟通,那么,沟通的要素都是相似的,敏锐的洞察,深刻的慈悲,还有创造性的表现。设计到底是什么?在这本书的开篇,原研哉便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在哪里? 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设计师的任务是信息传达。作者认为:对设计师来说,信息就应该是一种产品。既然是产品,质量就应该有保障。信息质量的提高,能使其更敏捷、迅速地传播。信息设计的目标就是给予用户力量。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在传媒界,设计相当于医生,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信息传达来解决问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这样才是衡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尺度。
第二部分:关于Re-design
作者在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Re-design的概念,将日常用品重新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再设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设计的认知都集中与从0到1的创作。但是如何着眼与我们已经熟知并且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东西,并创造出未知,这是原研哉关注的地方。原研哉认为:“我们越是确信自己已非常了解某物,我们对它的理解就越不准确。”就像相伴已久的情侣一样,其实我们越是确信自己已经非常了解对方,我们对它的理解就越不准确。在他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赋予产品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这些产品的简述过程中,你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产品创意的思考过程,这才是最酷的地方。例如“四角形卷筒卫生纸”,虽然无数次看过建筑师坂茂的“卫生纸”设计,但是每再看一次,还是再次感叹,如此简单、如此精妙,一点设计的小改变,带来的生产、运输、使用、物质消耗的大改变。抽拉时会产生阻力,使得过程不便。其实这样是故意的,让大家有节约用纸,节约能源。四角形在排列时也会比圆形节省空间。这不正是环保的呼吁嘛!另外就是佐藤雅彦的日本出入境章,入境章是一架向右的飞机,出境章则是一架向左的飞机。作者原研哉把这种藏在设计细节中的沟通种子带来的连锁变化或反应,叫做“启发的萌芽”,想想看,乘客出入境发现这一设计时,心中一定会“啊哈”一下,对这个国家留下难忘的感受和体验,让乘客们感受到了人文的关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温度。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这部分的展示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审视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日常用品的再设计,就是让麻木于现代生活环境下的人们重新认识、体察到生活中的细节和乐趣。
无印良品 | 生活哲学
深泽直人 | 纸巾的再设计
作者原研哉对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探索,就是“五感的觉醒”,他认为设计如果无法唤醒人类的多个感官,就不是好设计。在人类直接的感官体验中,大家通常会把视觉效果作为接受和理解事物的主要方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作为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项信息接收方式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对于事物的认知亦是由多个感官综合体验的结果,是人所感受到事物全部信息的总和。因此,一项好的设计作品,绝不仅仅是追求带给受众别样的视觉体验,而是要引发人类五感的共同触动,让各项感知产生联动效应。以长野冬奥会节目册为例,这是素与简的极致,用压痕在白纸上呈现的图案文字,即传达了视觉与触觉的联通,关于这场运动会的冰雪的记忆由此印刻在每一个参与者的记忆中。
人大脑中生成的图像是通过多个感觉刺激和重生的记忆复合的景象。设计师在其作品的受众的头脑中创造出一种信息建筑,由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这些感觉组成的合集到来刺激,让受众的脑海中浮现出我们所谓的“图像”。基于这种通过感觉认识积累形成的观点,原研哉将其运用到了多个项目中,有梅田医院的视觉指示系统、松屋银座的再造项目以及长崎县美术馆的视觉识别系统等。在本书的第三章“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中,强调了五感的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即设计不止于平面的视觉展示,而是追求触发受众五感的联动效应。其中列举了运动会节目册的制作过程、妇产医院的标识设计等例子来说明,印象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并把刺激与脑中原有的记忆组合、联系而生成的结果。这部分内容作者通过五感告诉我们,设计不仅仅只限于眼前看到的,而且还能通过耳口鼻手去感受这个世界,通过这样的方式设计,能增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感受,提高消费者对于设计的好感。
深泽直人 | 果汁的肌肤
第三部分:关于无印良品
关于无印良品的来源和哲学理念,无印良品希望启发大家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而不是追求“这个最好”、“非它不可”的强烈喜好。如果单纯从色彩的角度出发,“白”只是众多颜色中的一种。在设计师原研哉的眼睛中,“白”是一种设计理念;是于其他颜色中脱颖而出的色彩,它独立且包容,蕴含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在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的影响下,无印良品在简化造型的同时,也进一步简化生产过程,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且价格适中的商品群。无印良品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这些明确的概念,让无印良品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鲜而且纯粹的感觉,满足了那些消费者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及对创意产品的渴望。就历史性而言,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它作为一个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也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广泛影响。本书从“无印良品”品牌起源、使命、设计过程、品牌理念和品牌标志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一品牌。在这里,设计不仅仅是品牌、产品等实物的设计,它更是理念、信仰和价值的传递载体,向世界传达“这样就好”的理念。同时,这也是无印良品有别于其他品牌的特点所在,它给人们传达的理念和内容,看似虚无缥缈,空无一物,实际上却是包含万物,类似于断舍离。设计要有取舍,留有余地,存粹,留给别人呼吸的空间,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原研哉提出这个“白”的概念是值得我们设计师思考的。
无印良品 | 无
侘寂之美
那么,无印良品是如何对消费欲望进行引导的?通过设计之美:美感带来的好处——当与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时,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开启人们的消费意识。每一种消费者,企业都应该做出详尽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预测出市场动向。如果在一个审美意识相对不成熟的国家进行精密的市场调研,就能生产出不太具有美感的商品在这个国家热卖。但如果在一个审美意识比较成熟的国家进行精密的市场调研,则会制造出很有美感的商品,一样会在这个国家大卖。只要存在区域性市场,这种做法就没有什么不妥。精准的市场调研、到位的市场营销、及时接受顾客反馈,由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是消费欲望的再现。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开启人们的消费意识。满足消费者内心需要的商品或许会卖得很好,但这只是体现了营销对生活本身的依顺。如果能加上美感设计,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那样商品岂不是更具有吸引力。这一章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现实的启发,要重视美育、重视通过设计对于消费者的引导,而不是只在乎市场盈利额,这样才能提升消费者的审美素质。
第四部分:日本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
日本崇尚简单朴素的理念,用归零扬弃所有的心态,在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无何有”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在空的容器里,容纳更多的东西。日本人似乎时常把自己放在世界的边缘,而且在其内心深处,总有一颗乡下人般的灵魂。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而是习惯于将自己摆在更谦卑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在主动了解世界的同时,冷静地察觉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再在这一基础上思考。日本文化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全盘接受了许多种文化。这种状况固然会带来一片混沌,但当日本文化将其融合后,就会形成一种奇异的混合——这就是最彻底的简单。首先归零,扬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这一点日本的设计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兼容并包,虚心接纳好的事物。
作者借世界博览会的搭建过程来阐述日本与自然的关系,包括“自然的睿智”的主题由来和设计过程。希望世界博览会给人对未来的启发。日本也经历过污染、资源匮乏的危机,所以现在的日本十分注重环保,可能是世界上最注重环保的国家。
原研哉认为,诸多的日本设计品牌,之所以有别于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美国和浪漫气息浓厚的西欧,是受日本国民心态的影响,他们时常将自己归为于世界边缘,时刻保持冷静慎重的态度。此外,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贫乏的资源储备,让这个国家更加推崇朴素、简单和环保,并由此衍生出具有浓厚禅意和推崇侘寂的审美哲学。1997年,日本就研制出将无公害的燃烧废弃物用来发电的高性能汽轮机。所以,日本很注重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比如雅叙苑与天空的森林,在三十二公顷的土地上,只盖了五间左右的房子。这部分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日本已经拥有提供能源或资源循环型模式的构想和技术。为了不再继续破坏地球规模的自然环境,像中国这些发展迅速的国家,也必须注重基础建设。自古以来,日本就认为,睿智就在自然之中,而人们都要吸取这睿智来生存。东方的思想文化则更注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这些文化、思想上的差异导致了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
结论: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作者通过文字的方式罗列了一些设计项目分析,对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无印良品的品牌想法等。其中“设计”一词的含义。这不仅是做出美的设计,而是要有设计的思想来源,创意源自于生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去引导大家的行为。设计的本质是对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而不是拘泥在平面设计、海报设计等职位上。这是一个要求广泛且专业的职业。在设计这条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灵感和信息,逐渐养成独立的设计思路,才能更好地去传达设计、传递信息。
我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