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字体设计不仅是一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实操,也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的社会文化。《字体设计100+1》追本溯源,以文化为本,结合大量的中外经典案例,以浅显的语言系统论述了100个字体设计的课题,从基础概念、文字源流、字体发展、文化探索、专业知识、创作实践等多个维度叩问传统与现代字体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涉及广阔的中西字体设计领域,希望邀请读者一起探求已知或未知的字体设计文化,开启另一个设计的新领域。
关键词:
字体设计、视觉传达、字体应用
内容亮点:
1.靳埭强有着怎样的观点?
2.文字基础的概念我们了解多少?
3.汉字历史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本期推荐书籍:
书名:《字体设计100+1》
作者:靳埭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虎课读书主创团队:
选书:主编刘莹
撰稿人:K先生
审核:主编刘莹
主播:K先生
校对上线:编辑谢俊轩
- 1K先生讲《字体设计100+1》1.6万人已学时长:00:24:39
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虎课读书,我是主播K先生,本期撰稿人:K先生。
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在视觉的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和图形、影像、插图一起,是视觉传达的四大表现元素。而且在这里面,字体设计还是最能清晰传递信息的工具。正是因为字体设计如此重要,我个人也研读过很多关于字体设计的书籍,这里面经典、成体系的书籍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大部分都比较晦涩,而这本书的语言相对平实,是一本对于初学者来说,都能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靳埭强老师是香港平面设计教父、世界著名的华人设计师、靳刘高设计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被列入世界平面设计师名人录的华人,在国内外斩获大奖、荣誉无数。当然了,要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和靳埭强老师身上的这些耀眼的光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因为他丰富的教育经验。
靳埭强老师一直认为,一个人做设计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培养更多的年轻力量,才能把我们的设计做到世界顶尖水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担任过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也在国内很多的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过20多本专业书籍。特别是字体基础和字体设计,就是他在任教期间长期研究、教授的科目。对于字体设计这门学科,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是:“学好字体设计,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和靳埭强老师之前出版的书相比,这本书算是新书了,里面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全面,会通过文字的基础概念、文字的源流、字体的发展、历史回顾、文化探索、专业知识再到字体练习和创作实践等多个维度,来引导我们学习和了解字体设计的相关知识。
这本书的目录,也就是它的框架和其他的书籍不太一样,不存在任何的大章节,是以每个独立的知识点作为一个课题,单独构成一个章节的,一共101章,最后一章的内容是靳埭强老师以前教学笔记的完整复刻版,手写的,里面的内容也不比正文里的差。书的名字《字体设计100+1》应该就是这么来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些内容,我把这100个知识点进行了粗略的归纳,分成了基础概念、汉字历史、西文历史、字体应用这4大块,讲解的重点会放在与汉字有关的内容上。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关于文字的一些基础概念,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视错觉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文字的体系、汉字的骨格、笔划、结构来进行阐述的。
人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那么为了将信息传播得更广,流传得更长久,人类创造了文字。在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中,文字形成了两大体系,分别是表留了符号表情,既能表意又能读音的汉字;还有以拼写字母形成单词的西文,而西文这种属于拼音系统的文字,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藏族的文字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说文字是我们人类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为了让它们更符合我们的生理及心里习惯,方便使用,就要对文字进行视错觉的调整了。关于视错觉,靳埭强老师主要介绍了使用视错觉来调整文字细节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重心视错觉,说的是我们在设计文字的时候,为了保证视觉上的舒适度,会把文字的重心往上调一些。像中文的“日”字和英文大写的“H”中间的横划上调,就是遵循的这个原则。在第二种田字视错觉里面,则是再次强调了文字数据上的相等,不等于视觉上的相等;在视觉上平均的,实际上也不平均的特点。字体在竖线和橫线并存的时候,竖线一定要比横线粗才能看起来舒服。重心也不是在正中间,竖线在中线偏右,而横线在中线偏上的位置,这样才能设计出在视觉上完美的田字。第三种圆、方、角的错视觉,则是把文字的外形概括成了圆、方、三角这三款基本形,利用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的视错觉现象来控制对应字体的大小和所占的空间。一般来说,外形成圆形或三角形的文字和其他的文字放在一起的话,会比正方形的文字稍大一些。这些规律不论是在西文还是汉字中,都是存在的。
在基础部分,除了视错觉以外,汉字的骨格、笔划、结构,也都是我们设计字体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骨格也被称为网格,它是一种图形与空间关系的辅助结构,汉字常用的骨格有九宫格、米字格、回字格、会合格四种,学过书法的同学应该对他们都不陌生,小学用的方格本也算是这些骨格的低配版,设计师都可以参照使用。笔划大致可以分为点、竖、横、斜与曲五种。汉字的笔划最少一划,多的话能有三十多划,在正常情况下,笔划越多,笔划越细,笔划越少,笔划越粗,这样才能达到视觉上轻重均匀。汉字的结构对于单个汉字而言,可以分为“单形“和“组合形”。像人、中、女、木就属于单形的文字,而组合形的字体则是由多个单体字体组合而成,里面包括左右组合,比如林字、明字;上下组合,吉祥的吉、音乐的音;三重组合,辩论的辩、水晶的晶;如果是里外组合的话,回字是最明显的;另外还有一些各种组合混合在一起的复杂组合,像邀请的邀字,就属于这类。我们在设计字体的时候一定要划分好它们的空间比例,建议初学者在汉字的结构搭建这块,一定要找成熟的字体做参照。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字体的时候,需要留意的基础。
第二部分: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汉字历史发展的内容,也是我们解读这本书的重点所在。其实汉字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就是字体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再到黑体遵循的就是这个规律。
篆书:
虽然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发展脉络的很清晰。学者把文字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文字的产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前面就提到过,它是为了帮助人们记忆、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由于不同时期使用的工具不同,文字的表现方式也跟着发生变化。我们要学习中国汉字的字体,可以从甲骨文开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祭祀的甲骨文,这种文字初步的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特征。西周时期,青铜器被大量使用,文字又被大量的刻铸在青铜器上,这种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还有雕刻在石鼓上的,叫“石鼓文”,这些古文字都属于篆书,可以归类为大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已经有简化的趋势了。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让李斯制定标准字体。而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文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简化和整理,降低了文字的象形程度,这就是小篆的由来。篆书横平竖直,空间均衡对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笔划粗细均匀是它的特点,这是在甲骨文上,写而后刻自然产生的效果,当写字的工具与载体发生变化,不同的字体就会自然的演化出各种笔划造型。
隶书:
到了秦代的中期,小篆逐渐的被更方便书写的隶书取代了。“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代表着中国结束了古文字时期,进入更为定型的新阶段。汉字由甲骨文逐渐演变成了隶书,这种变化之所以会出现,是受到了毛笔书写的影响。
像金文、石鼓文和碑文,主要注重的是对器物的装饰,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书写,用毛笔当然是更方便的,毛笔的使用让文字的笔划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隶书不再像篆书那样粗细均匀、方正圆融了。效果由早期古隶的多变字形,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规范,每个字都多了一笔向右伸展的长横划,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是由秦代程邈整理而成的,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楷书:
东汉时期,从隶书又逐渐演化出了楷书,楷书又称为“真书”或者“正楷”。这种字体在三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盛行于唐代。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书法家钟繇( yáo)被认为是楷书的始祖,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大师,都被视为楷书的典范。
楷书和隶书相比,笔划平直,字形由隶书的扁平转为方正,类似现在汉字中的曲、钩、撇、捺变化更多,空间结构安排的均衡严谨,比隶书更容易辨认,功能性更强。在楷书通行的不同时代也产生了一些独特风格的变种,其中最显著的是由楷书发展出来的北魏书法,又被称“魏碑”或者“魏楷”。另外宋微宗赵佶的瘦金体也具有非常强的个人风格。现在有一款字库字体就是赵佶瘦金体的复刻,不过由于这款字体太特殊了,在我们平时的设计工作中,几乎不会用到它。这里插句题外话,Helvetica这款字体之所以做什么样的项目都可以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个性,那瘦金体我说我们几乎不会用到它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款字体的个性太强了对吧,这款字体的艺术价值远大于它的实用性。当然了,也不是不能用,和宋徽宗有关的题材使用这款字体就很契合,这也是我们在使用字体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行书:
继续,文字的发展从篆、隶、楷这三个阶段,很明显地作出了规范化的标准,特别是楷书,直到现在还是一种模范。而在毛笔成为了最主要的书写工具以后,人们为了书写便捷、提高效率就形成了草书和行书这类比较难以规范化的字体。
行书是由楷书演变而成的,它不像草书那么潦草,还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可读性和识别性;相对于楷书的端正平整,行书又显得自由活泼很多,属于更偏感性的字体。行书始于魏晋,经历了隋、唐,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达到巅峰,在元、明、清乃至近代产生了很多的名家,他们遗留下不少珍贵的书法字迹都是我们学习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
那么说到行书,就不得不提一下靳埭强老师设计的中国银行logo,这款logo中的文字就是现代书法家郭沫若书写的,靳埭强老师在保留了这款字体气韵的基础上,对文字的飞白、笔划进行了适度的修改调整。这个项目靳埭强老师跟客户索要了五位数的报酬,这个报价在现在来看还很平常,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内地工人一个月工资才36块钱。国内设计师设计一个标志才几十块,银行领导当时的心情估计也是崩溃的。
草书:
其实最初的草书和行书一样,也是隶书演化过来的,甚至比行书出现的更早,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理解成隶书的简化加速版本,它是古代公务员起草文稿和通信的辅助书体。后来在民间衍生了很多连笔简化的手写字,又经过文人与书法家的加工整理,把不同的写法改变成了比较统一的规格之后,形成了章草。章草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笔法,但是由于过分的简化,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字形容易混淆,识别性减弱等问题,因此它没有能力取代隶书,成为统一规范的主要字体。
由楷书衍生出了行书和草书,隶书的笔划特征消失,连笔也增加了,字形大小与字距方格的规矩也被打破,又形成了自由流畅、节奏感强的今草,也被称为小草。草书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是比较差的,人们为满足文字的阅读功能,又在行书与草书之间演化出了比行书更流畅,又没有今草那么潦草的行草。再到后来,书法家为了更狂放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衍生出了更抽象的狂草,把书法的艺术气质提升到了巅峰。在各种书体之中,最能自由地抒发感情的就是草书,这也是靳埭强老师喜欢用来做创作的书体,用在设计中的例子也不少。
宋体:
从之前我们聊过的内容中不难看出,除了类似狂草这种个性特别强的字体,新的字形往往都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旧字形的基础上调整、简化出来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知道,不管是文字简化到什么程度,单纯的依靠手写来记录、传播信息的方式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普通的书信还好说,如果是书籍的话,靠我们手抄的效率是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因此,用复印的方式,去提升文本的数量就是必然的趋势。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中国的隋唐时期雕版木刻印刷就已经存在了,最开始的木刻雕版大多都是以楷书为范本的。由于雕版技术也要讲究便捷、效率,所以刻字的工匠将们就慢慢的把楷书手写笔划的弧线造型简化成了几何,从而衍生了宋体这种易刻、易读,广受欢迎的印刷字体。宋体是第一种印刷字体,由于它源自唐宋,完善于明朝,因此也被成为“明体”。日本也是应用汉字的国家,他们也称宋体为“明朝体”。
宋体字之所以横细竖粗、线端存在装饰性的衬角,跟雕刻文字木板上的横纹有很大的关系,工匠在刻字的时候,如果竖划不刻的粗一些就很容易断掉,而且这种雕刻形式也变相的调整了文字视错觉的问题,最初的宋体我们现在称它为老宋体。 在宋体字发展过程中,除了老宋以外,仿宋也是一款比较受重视的字体。它是清代人仿照宋代欧阳询的书体,雕版衍化成的宋体字。横竖笔划粗细比较接近,字形较修长,更适合用于内文,再到后来,又发展出了长仿宋和粗仿宋。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随着西方的印剧术传入中国,活版印刷的发展,诞生了第一套规范化的汉文铅活字,从此开启了汉文字体设计现代化的序幕。
黑体:
在宋体字之后,又出现了我们现在都很熟悉的黑体字,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它的屏幕显示效果比宋体更有优势。不过黑体在汉字发展中的历史是非常短的,具体的时间没有资料记载,估计只有一百年左右。相传黑体是从日本传入中国,因为日本推行洋务是比中国早的。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能够发展出黑体字都很正常,因为汉文铅活字的制作技术是从西方引进的,在西方无衬线字体的基础上借鉴一些特征,就能顺理成章地发展出汉文的黑体字。
黑体的特点是,横竖笔划粗度相等,撇、捺与点都以等粗的黑线造型,字形方正均匀,稳重有力,更比宋体更具有现代感。最开始我们使用的黑体,只有一种笔划粗度,并不适合用在细小的内文中。在20世纪初期的上海和香港这种商业发达的城市,黑体字都非常流行。
在1920年代,日本人制成了植字机,拓展了字体设计的发展空间,这种技术在1960年代引进到香港市场。到了1990年代,随着数字设计的成熟,数字字体取代了植字。一直到现在,国内、国外的设计师、字体公司已经设计出了多款黑体字,免费的和付费的都有,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设计师想使用字体真的很方便了。
美术字:
除了宋体和黑体以外,在中国近代,还诞生了更加灵活的美术字。美术字的产生主要有3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缓慢的印刷字体,不能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的手绘工具从西方传入,能够帮助我们绘制出精准的几何造型;另外,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艺术新思潮的影响,也催生出了这种更具有现代美感的字体。
由于清末的对外通商,广告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展为美术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印刷术也传入中国,书刊出版开始西化的同时,也带动了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催生出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那个时候书刊设计成为了美术字的摇篮,大文豪鲁迅先生就经常在设计书封的时候使用自己设计的美术字,有些作品我们如果去搜的话,还是能找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上海和香港都是商业广告比较发达的城市,不少广告画师都在广告上创作美犬字。我们现在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当时的品牌、商标、广告、海报、包装。除了书刊和广告两个领域,美术字也是进行宣传的重要工具,衍生出了既容易书写又具备视觉冲击力的标语字体,在以前的宣传海报上经常出现。
美术字的特点是自由多元,设计者可以选择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的观念,再加以创作;也可以借鉴国外文字的造型特点,设计新的汉字;包括从无到有地设计出全新的原创字体也没有问题。早期的美术字更多借鉴的是西方风格,当年流行的“新艺术”与“装饰艺术”对中国的美术字发展都有较大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要、文化信息交流的扩大,新一代的美术字体也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现在很多的学校、培训机构教你的就是这种新一代美术字的设计技巧。
总结:
汉字发展的脉络基本了解了,把这些内容当成故事来听,你可能会感觉还不错,但是了解历史这个东西对我们有用吗?肯定是有用的,不然的话我也不会把这个部分作为重点讲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前面提到的,商业的发展、新工具的出现、使用场景的改变等等因素,都对字体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再结合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你能不能对我们现在使用或者设计的字体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比如大牌的logo为什么都从衬线体改成了无衬线的?屏幕显示的字体为什么用的都是黑体?为什么字库字体的种类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都能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答案。再进一步的话,像有些人能够预测出未来大趋势的变化,提前做很多的准备来应对这些变化,就是因为他们搞懂了事物演化的基本规则,根据这些规则结合实际环境做出了一些推测。
当然了,还会有一些同学更实在一些,对趋势什么的不感兴趣,想要从历史的脉络中得到一点更具体、实用的东西,这个也没关系。就拿我们平时设计字体来说,想设计什么样的字体,都能做到心里有数,基本的框架也能搭建出来,但是一涉及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就会头痛了。比如想做连笔,需要怎么连?想做简化,简化哪里?什么样的笔划更符合文字的主题?类似的问题会出现很多,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绝大部分我们的前辈都解决过了,而且解决的方法肯定不止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历史的脉络中,找到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方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更具体、实用的东西。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黑体,再到它们之间形成的美术字,可以说,前人给我们现在的设计师留下了一作巨大的宝库。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汉字,都是我们学习和获取灵感的源泉。
至于说这本书后面的西文的历史、字体的应用这两大块,每一块涵盖的内容都非常多,每一小块都是一个课题,就拿字体应用的中的网格、书籍装帧或者字体编排的内容来说,每一项单独拿出来都够出几本书了,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东西,走马观花的学习与讲解是没有意义的。从前面讲解的内容就不难看出,好设计的出现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任何一门学科,想要研究透彻,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本书可以说是继承了靳埭强老师,从事设计行业与教育研究几十年经验累积的成果,确实是值得我们设计从业者静下心来,花时间研究吸收的。整本书读下来真的不算累,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入手一本,不管是用来学习还是收藏都是不错的。
最后,感谢靳埭强老师对中国设计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
我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