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 交互问答 | 购物车逻辑解析、微信红包状态提示、物流排序差异、姓名输入框的拆解
收藏
分享

交互问答 | 购物车逻辑解析、微信红包状态提示、物流排序差异、姓名输入框的拆解

举报呆呆呆呆发布于 2021-04-121219阅读0点赞
通过 5 个案例,来聊聊产品功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通过读者提出的 5 个问题,我们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聊聊它们的底层逻辑。

文章有点长,各位耐心阅读。


1)生鲜电商产品的购物车设计逻辑解析


读者问:

呆总,为什么(生鲜类)电商产品,首页的商品只能添加到购物车,而列表页商品即可以添加至购物车还可以减去数量?


undefined


1.


先从产品首页设计的角度聊聊。


平常去商场购物,通常会看到,在手扶电梯旁边放着一些促销商品,这些商品在一段时间里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路过看到的都一样。除非服务员主动换了商品。


而在电商产品上,这些促销商品会随着不同的人而变化,它们会针对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种类型的商品,尤其是商城首页,会随着时间及业务的变化,推荐商品会即时更新。


平台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以及平台运营数据推荐相应商品,进行精准营销提高平台 GMV。


首页这么设计的初衷,是营造用户「逛」的欲望,不断地添加、浏览。


这时候推荐的商品很少会出现品类重叠,也就没了比较筛选的过程,主要看用户对商品是否感兴趣,属于引导用户将商品加入购物车,目的在于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而列表分类里,大多是同一类的商品堆放在一起,就会有筛选的需求。


而且,首页如果动态刷新的话,就不能找到原来的位置去调整数量。所以增减数量的功能并不适合展示在灵活变化的首页。


但是,分类页也不一定需要提供数量的自由选择,比如盒马鲜生与叮咚买菜,分类页只能增不能减。天猫超市,只显示添加到购物车动态,不展示数量,等等。


undefined


它们把分类页设计成了商品添加的场景,希望用户无负担地随意选购,最终到购物车去完成筛选。所以对于首页,数量选择没必要。对于分类页,我们既可让用户选,也可不选,这取决于产品想塑造的场景。


2.


接着是业务形态。


尤其是生鲜类业务 SKU 相对少且固定,用户对于商品熟悉程度高,因此在获知价格、规格等数据后,就可以很快做出选购决策,所以首页可以实现「加入购物车」的操作。


对比一些电商产品的首页不能将商品添加至购物车,而是展开详情,原因是用户对于商品的熟悉度不高,需用通过引导用户进入详情,吸引用户下单。


这就是其中一种差异。


同理,由于商品的大众化和日常性,大家对某类食品不需要反复进入详情页查看,获知详细信息,所以用户在商品分类页就有了进行增减操作的空间。毕竟用户对于买什么以及买的东西,心里都有数了。


另外,生鲜类业务单品价格低,能够近一步减少用户在加入购物车以及增加数量的心理阻力。且生鲜类商品规格以个/只/斤等作为默认规格时,在商品列表选择增加数量更符合用户日常选购菜品时的体验。


这类产品消费往往是多种商品同时购买,这样的消费模式决定了生鲜电商平台依赖于更丰富的购物车功能,因此购物车功能出现了首页直接添加,及列表选择数量规格的进化,并在购物车 icon 上做出了一些反馈。


而之所以一些产品在列表页也不支持删减商品数量,是为了引导用户在购物车进行操作,目的是在提单时出现相应的满减信息以及优惠提示,以此增加客单价。


所以在列表页是否支持删减,主要取决于购物车功能的丰富性。


3.


最后聊聊用户行为。


在电商 App 中进入商品详情有三个关键入口:首页推荐进详情、分类页进详情、搜索页进详情,用户的主动性依次增强,用户心理分别是逛与选。


逛,我们前面说过,它是针对于无目的浏览的用户的,所以它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对商品熟悉与不熟悉。


结合上面的第二点来看,产品定位本身就是生鲜商品的话,属于用户熟悉的商品范畴,且详情页也没有过多附带信息,于是直接给用户做添加操作,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大多数普通电商 App 的首页,基本上是没有「加入购物车」功能的,因为商品类目多,且在首页推荐的通常是用户自己不熟悉,而只是可能感兴趣的商品,因此需要引导进入详情页。


这是第一个从用户行为角度讨论出的结论。


选的核心,就是「比较」。当一个用户通过分类找商品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至少是类别上有个大致概念),至于能否删减,就如上面所说,本质在于购物车结算功能的丰富性,比如在购物车中实现优惠、满减、满送、买二送一等提示,以至于有意引导用户至购物车,而不让其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删减。


到了购物车之后,就是「挑」的过程,就是对之前选购的商品,在购物车中进一步挑选,这里的重点是引导用户将商品留下。


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并不是表面的「是否有加入购物车按钮」,而是要结合商品被添加至「购物车」后,如何让用户将商品留下并下单。


这样综合来看,就能判断,首页是否应该有「加入购物车」按钮,以及列表页是否应该有「删减」按钮。


毕竟在电商 App 上购物就是决策的过程,也就是「选」,然后「挑」,接着是「算」,最后是「买」


通常我们在思考一个功能时,只会考虑单个功能的某种情况,但其实内在还有许多需要挖掘的信息。

这部分内容,我结合首页功能、业务形态、用户行为,进而分析得出的。虽然当中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展开聊,但是大体如此吧。



2)微信红包的状态提示分析


读者提问:

呆总,为什么微信群红包不即时显示当前领取状态,而需要用户点击后才可查看呢?


undefined


红包,需要用户在 24 小时内的任意时间点领取,直到过期,过期后的红包会有状态提示。


这个逻辑适用于个人红包,同样也适用于群红包,差异在于个人红包领了就结束,群红包需要用户领完红包对应的数量才结束。


个人红包给用户提供的是一种确定性,只要你没领,不超过 24 小时,红包里就一定有钱可以领,点击后状态不变,除非领取,红包就会变浅色,所以没什么可说的。


这里的纠结点在于群红包,群红包给用户提供的是一种随机性,即使自己没领,里面也不一定有钱,所以一定要点击后,才能知道结果。提高了抢红包过程中的红包趣味性和用户好奇心。


微信群红包的大致逻辑就是,一个有 50 人的群里,发了一个数量为 20 的红包:

- 有兴趣的,点击红包,看一下还有没有;

- 如果还有红包,显示可抢状态,点击打开,获取金额并查看领取情况,退出后红包状态改变,变浅色;

- 如果没有红包了,状态为不可抢,但可以查看领取详情,退出后红包也变为浅色;

- 对红包没兴趣的,就不点击,是否还有红包与自己无关,谁领取了也与自己无关;

- 超过 24 小时,不管是否领取完,都会显示红包已过期;

- 过期后也还是可以点击查看领取过红包的用户排行。


群红包这事儿,就跟现实中玩刮刮乐一样。


类比一个场景,一个班里有 50 个学生,老师发 20 张券,每张刮完一定有奖,金额不限,券的有效期限就当天:

- 有兴趣的,来领券,券在箱子里,领没领完得自己伸手摸一摸才知道;

- 摸了有券,就知道自己中奖了,刮完可以看到自己中了多少,这张券也就变成了刮过的状态;

- 刮完券的同学,上报自己的中奖金额,老师贴在板上;

- 摸了没券,就知道自己没中奖了,可以看看老师贴在板上的中奖纪录;

- 没兴趣的,就不用来领,不用在意券还有没有,别人中没中奖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

- 第二天,不管刮没刮过券,都会告知已经不作数了,因为奖励只作用在前一天。


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个内容是固定死的,就是刮刮乐的券状态是根据用户行为来改变的,学生摸一摸或者刮一刮,券的状态就发生了改变,这个逻辑跟微信群红包一致。


所以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与红包产生关系的用户,红包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这点不需要再说明。而与红包没产生关系的用户,红包状态的变化并不影响他们。


也就是本身就不想领取红包的用户,强调红包状态反而是一种打扰。这对没兴趣的用户来说,没必要。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讨论的核心就在于,对红包有兴趣但是没来得及抢的这部分用户,为什么还要点击一次才能看到已经领取的状态,而不是直接显示已经领取完红包的状态呢?


大概意思是:

- 抢到红包的用户,一定能看到红包状态的变化;

- 没点击红包的用户,为什么现在就不能看到红包状态的变化?

- 因为不感兴趣的用户没必要看到红包状态的变化;

- 那感兴趣又没来得及抢的用户呢?他们有必要看到红包状态的变化么?


因为第三点,对红包不感兴趣的用户,与第四点,对红包感兴趣的用户是无法区分的,所以到底如何取舍呢?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微信群红包统一了没点击红包的用户,是看不到状态变化的,除了过期。


所以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如果这个逻辑理清了,各位就可以接着看吧。


这里面有两个知识点,咱们一起来说讨论下。


一、趣味角度


星球的二台同学提出一个思考点:当电商产品的商品对象处于售罄/库存为 0 /抢完等状态时,展示按钮的无效状态是否更有利于帮助用户进一步操作?


京东,当商品处于售罄时,该商品的规格标签还是亮的,立即购买按钮变成了「查看类似商品」,这时候就引导用户浏览类似商品,提高了成交率;


而严选和淘宝的规格标签则是灰置的,通过字体颜色和选框样式告知用户,商品已经没了。


由此对比能看出,展示无效状态可以帮助用户减少无效操作,但是削弱了用户引导;而隐藏无效状态,并引导用户执行操作,可以解决另外的商业诉求。


那么,群红包隐藏无效状态,需要用户点击才能查看,是要引导用户干嘛呢?


早前微信群红包刚兴起时,通常在群里,多数人看到红包就是下意识去抢,点进去发现没抢到,于是骂骂咧咧地点开排行榜,在群里@运气王接着发,引发下一轮红包。


这个时候用户是不会抱怨为什么红包没了还要再点击一次才能看到的,反而会把「不满」的情绪转移至抢得最多的那个人身上,并督促那个人接着发红包。


但如果没点就直接发现红包被领完了,用户参与度就会下降。毕竟没任何操作成本,就能得知感兴趣的信息,会让用户在接收信息时变得麻木(类比 RSS)。这就是过早的显示无效状态可能存在的风险。


而且,群红包的本质在于「抢」,让更多用户参与到抢红包的过程里面,才能形成红包发放与抢的闭环。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好奇心,它是驱使人们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的驱动力。


对于红包而言,在未点击的情况下,就如同「薛定谔的猫」,红包处于有跟没有的叠加状态,只有当用户点击了红包,才能去确定结果,满足了人的好奇心。


这就是群红包趣味性的核心所在,引导用户点击红包,提高抢红包的参与度。


二、技术角度


从技术上来说,如果要及时记录红包状态并且主动显示给每一个微信用户查看,会造成资源占用负担,这需要获取实时的信息及时更新,而且微信的群有千千万个,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


当中部分对群红包不感兴趣的用户,没必要浪费加载资源打扰到他们。


类似的情况,微信头像,当好友更新头像之后,不会马上看到他的头像变化,只有在与之产生联系,或主动查看该好友头像时,才会发生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上述的分析内容是以结果为导向反推的,对错与否不便深究,引发思考才是根本。

不过仅针对于这两个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趣味性的重要性要高于技术性吧。

毕竟趣味性同样解决了对红包不感兴趣的用户被提示红包状态的问题。



3)外卖与快递的物流排序差


读者提问:

呆总,为什么在外卖场景下,流程的方向,和在快递场景下的方向是相反的?

undefined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看到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无所谓,或者两款类型的产品,不好做比较。


通常,在设计一个功能时,我们会注重两个点,分别是业务与用户,而排序与这两点的关系是:

1、对于业务,我们需要做到,以符合业务逻辑的方式呈现信息;

2、对于用户,我们需要做到,以符合用户的预期,减少用户的焦虑与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


而外卖与快递的差异,主要在于时间节点。

外卖的流程是固定的,就那么 3-5 步:已付款,已接单,配送中,已送达。

这几个步骤,时间跨度小,单个信息量也小,用户很轻松就可以掌握整个订单的物流情况。

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部分用户会频繁查看外卖流程的最新信息,那么时间短,步骤少,用正序排列是合理的。


另外,外卖订单流程是简单且具备时效性的,配送服务由一个骑手在短时间内完成,用户在付款之前,已经知晓订单配送的大概时间,心里也已经有所预期。

相对的,快递订单流程不固定,时效性相对弱些,信息量也更大(快递点,物流中心等),更新频次低。

在下单过程中,用户已经了解发货地到居住地所消耗的时间,并且当我们查看物流信息时,会显示预计「今天」或「明天」到的提示,这时候空间是大于时间的,而倒序排列的方式能更容易让用户查看流程多,时间长的最新物流信息。


可以看出这两个流程不是同一维度的。

外卖要解决的是如何从「下单 - 完成」,路径固定,时间较短,所以按照正序显示。

快递要解决的是「揽件 - 签收」,路径时间长,变化大,所以按照倒序显示。

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路径少,时间短就是正序;路径多,时间长就是倒序?

这里面的核心疑问还没有解决,但到这里如果已经读懂了,那咱儿继续往下读。


我上面有几句话特意加粗,原因是里面的问题还没被解决,就是:为什么信息长、节点多,就得是倒序?电商物流用正序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吧?


它们的核心差异在于对信息的处理上。


外卖流程的设计,类似于审批流程,主要告诉用户流程已经从哪一步走到哪一步了,节点固定,时间范围小。

快递物流的用户心理模型比较不同,下一步运送到的地点未知,也并不是用户关心的信息,用户关心的点在于什么时候能送达。

这个和我们的浏览方式有关,正常信息的阅读由上到下,具有连贯性,从上到下的浏览是有关系且循序渐进的。

而快递的物流方式上下关系并不强,北京发出到杭州,是否路过天津用户并不关心,在时间节点内到就行。


所以差异就不是路径长短的问题,而是我们关注什么信息点的问题。

信息内容排列为时间正序,说明上一条信息的状态与下一条强相关;

信息内容排列为时间倒序,说明上一条信息的状态与下一条弱相关。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条件需要被满足,就是信息处理。我举个例子,各位应该马上就能理解。

比如设计后台表单系统。


表单(倒序),通常用于最新信息优先级高于旧信息时。旧信息是否需要关注?当然也要,但是什么情况下,新信息比旧信息重要?其实就是都不需要处理的信息

比如监测 App 中违反系统行为的用户信息,可能瞬间几十条刷新出来,显示都没触犯系统规则,就不需要回去查看,也可以回头人工再查看,看看是否有没检测出来,被省略掉的,但是也可以不看,毕竟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所以这时候,新信息优先级会高于旧信息,多是以倒序排列为主。

表单(正序),就是需要处理的信息,需要关注第一条到最新一条的,只有你处理了第一条,才会看第二条,什么情况是这样的?比如处理用户反馈的时候。

后台收到一堆用户的反馈通知,通常会先处理最早反馈的,一条条下来。


或者类似于微信聊天窗口中的信息排序,通常是从上到下,因为用户要读完上一条信息,才会读下一条,了解当中的关联部分。

类比到我们的外卖问题上,就是用户会持续关注外卖走向,直到配送到达,比如中间的时间差是多少?为什么骑手到店取货要这么久?外卖员取到食品送到自己这花了多久?这就是信息处理,流程相对固定,信息需被持续关注。

一个共通例子就是,微博、头条等首页信息流与微信聊天信息正反序排列,也是一个道理。

信息流信息不需要每条都处理,快速滑过,只着眼于自己感兴趣的即可。但是聊天信息需要每条处理。这是正反序排列的关键。


当中的设计逻辑从用户心理角度来说,无非就是掌控感。

短时间,路径短,上下文信息强关联,要给用户掌控感。

长时间,路径长,上下文信息弱关联,给到用户新进展就行,毕竟无关信息多了,会影响用户对信息的接收。

以至于快递物流会把历史状态进行折叠,只显示最新信息,这就是对无关信息进行降噪处理。

所以,正序排列的外卖流程路径短,信息被处理成固定步骤,上下流程关系强,给到用户整体信息。

倒序排列的快递流程路径长,信息需要被降噪,上下流程关系弱,给到用户最新信息。


于是乎,这个问题,需要关联三个点来解答:

- 时间节点的不同,对应的流程长短有所差异,但这不是正反序排列的关键;

- 关键是,用户是否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这会影响流程关联度,再结合流程长短判断正反序排列方式;

- 心理层面,短路径的掌控感与长路径的信息降噪,无论是什么排列方式,这一点都要注意。

大致如此。



4)从「插座设计」聊到「知识认知」


读者问:

网上有个很火的案例,是说用户体验的,即:用右边的方案可以解决左边插座不能两用的问题。那为什么现在我们使用主流的插座还是左边这种呢?


undefined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随笔的形式来聊聊,重点不在于解答这个问题,而是针对这个问题延伸出的一些现象。

现代人聊知识,多种多样,比如「知识付费」中的知识,大多以干货、经验、技能为主,人们通常会因为自己拥有这类知识而引以为傲,而这类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其实过于浮浅,因为它们只是把知识做了并不妥当的分类,评级,被动吸收。

比如教你 C4D、AI 等软件的出图技巧,但你还是做不出让人满意的作品,原因是技巧只是提高了创作效率,而创作本身的质量还是需要通过时间打磨的。

或者告诉你历史上一些冷门事件,你觉得可以出去显摆了,结果一问三不知,缺少前因后果,等等。

多数人对于知识的获取,缺少正确的认知,没有形成闭环。

要形成闭环,关键在于对一个问题的处理是否能从多个角度去深挖,挖掘角度的核心,就是知识面,知识容量的提升,主要依靠大批量内容的输入。

不要排斥某类知识,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在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个人的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的体量,对信息的敏感度就会到达另一个层面。而对信息持有高敏感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所以知识分类不是根本,大批量输入才是核心。


一些类似于鸡汤学,成长计划等教学内容,基本是以精神或心理层面的建设为前提,告诉说为什么学的东西老是忘记?是因为没有学会如何学习。是么?

其实纯粹是因为学了没用上而已,久而久之,当然也就忘了。根本不是因为没有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云云。骗人玩意儿罢了。

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没必要对知识做分类获取,想学就学,有兴趣就学,都学一遍。即使忘了,也筑成了自个儿世界观的屏障,懂得屏蔽无用信息,也挺好的。

强行对知识进行分类,从单个方面看待问题,对信息的处理也会变得比较片面,甚至看问题都会被提问人带走。

比如今天这个问题,就非得是「用户体验」?左边的方案就一定不能解决插座两用的问题?这种形式的问题在知乎上经常出现,类似于:为什么 Sketch 比 AI 好用?


但是,是谁说的 Sketch 比 AI 好用的呢?一个道理。

回过头来看今天这个问题,假设同学甲是一名资深设计师,对用户体验有着独到的见解,但也仅限于用户体验。因此看到这个题目时,就会先入为主形成两条信息:一是,左边插座确实不能解决插头两用问题;二是,既然右边插座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主流还是左边的呢?会是商业问题么?或者是体验上还缺少一些缺陷?

第一个问题,找资料验证,会发现与问题内容矛盾,这个插座是可以两用的。


undefined


再深入一步发现,它只是阻碍了一些特殊插头的两用,于是思考为什么要防止特殊插头两用呢?

如果仔细查阅插座发展史与国家标准文档就能发现其中的原因。

题图中,左边的插座叫做「五孔插座」,专业的名称叫做「单相二三极插座」,而右边的插座,目前看到有叫「五孔错位插座」的,也有叫「斜五孔插座」的。

从问题来看,右边方案是希望通过「错位排布」解决「无法同时使用两个特殊插头」的问题。


那为什么这个方案没有被普及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五孔插座」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保证插座无法同时使用两个插头。


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电路安全。


这是在我国普及断路器之前的「无奈之举」,现在有了断路器且导线更粗了以后,使得单个插座可以承载两个 10A 电器的电流。这也让「五孔错位插座」和现在能同时承载两个插头的「五孔插座」(上图)得以出现的原因。

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孔距加大后的绝缘成本问题。如果一定要生产出同时使用两个插头的五孔插座也是可以的,但是在保证暗盒尺寸一定(也就是埋在墙里的盒子)的前提下,增加孔距,就要使用绝缘性更好的材料,成本就此增加。

包括插座中的防雷设计、防浪涌设计、阻燃保险、三头与两头的差异等等,当中的很多防范设计都是为了保证用电安全与匹配当下的用电技术,因此仅从体验角度聊,这个问题是无法被分析的。


所以左边的「五孔插座」只插一个插头的设计是处于用电安全的考虑。而右边的「五孔错位插座」则是目前材料进步及导线升级带来的「新产物」。

那么随着材料进步,「五孔插座」会向着所谓用户体验更好的「错位插座」发展么?


目前还不会。

2017 年 4 月 14 日中国插座行业国家新标准《GB 2099.7-2015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 2-7 部分:延长线插座的特殊要求》新的「五孔插座」二三极插孔孔距更小了,说明为了用电安全起见,「五孔插座」目前还是以限制单个插头使用为主。


undefined


不过插座内部的结构可能会因为这一点而被迭代,碍于不是这块专业的设计师,就不好胡乱下结论了,所以点到为止就好。

同理,一些互联网产品功能的设计,也不能仅从体验角度来思考,当中涉及到的商业问题,技术问题等,都是务必考量的因素。

这是很多人都欠缺的一个能力。

之前确实有看到过一些人以「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聊这个插座问题,长篇论述,说右边的插座设计如何能解决插座两用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体验,而是安全性

通常现在人讲体验,会把什么事情都带入进去聊,认为用户体验是根,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金融类/支付类等产品的功能设计尤其如此。

大家要格外注意才是。


前阵子,有个读者从 UI 转到产品,给我发来一段话,大概是说,从 UI 转到产品之后,看到了以前在设计角度看不到的信息,做完项目并总结后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

类比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现代人对于知识是否可用的判断标准在于,能否在工作中使用,或者能否得到实际收益与回报。

可是,如果不通过大量内容的输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那又如何通过碎片信息的获取,而快速成就自我呢?



5)姓名输入框是否拆分?


读者提问:

呆总,类似于这样的姓名输入框,到底是直接提供全名给用户输入体验好,还是拆开姓和名分别输入的体验好呢?


undefined


如果只讲体验,肯定是前者好,但是作为设计师,不能只聊体验。这是一个典型的业务型问题,没有最佳方案,只有合适的选择。

在中文数字产品领域里,我们很少看到需要填写姓名时,要把姓和名拆开键入的。至少在我写这篇文稿时,一时半会还没想起来。

但也不是没有,只是少而已,我们平时在设计各类表单时,也就是要求用户填写信息时,总会有输入姓名的字段,但至于要不要分开键入,主要跟产品目的与业务类型有关,但如果往大了说国内外产品,那就一定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在里面。

于是我针对于是否拆分写一点我认为的原因。


不拆分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输入方便,比如呆呆,拆开了就是呆,呆。

从输入法角度来说,输入「daidai」,比输入「dai」,识别速度会更快地出现「呆呆」。包括输入法会记录经常输入的关键词,所以更方便。

另外,一个输入框输入完,再点击下一个输入框继续输入,似乎消耗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样操作对于用户而言在体验上也不会太友好。

所以如果没什么特殊要求,通常不会拆开处理。


第二个原因是,文化差异。

有一回看 NBA 比赛,看到弹幕上说,国外勒布朗这个姓氏好像经常见到(他当时指的是勒布朗·詹姆斯)。

因为文化差异,国外的姓氏与国内的姓氏在顺序上会有区别,以至于一些没有这方面意识的人,会经常弄错。

尤其玩 NBA2K 的时候,在编辑自定义球员时,会要求用户输入球员的名称,这时候姓名是拆开的,很多人就会想取一个自己喜欢的球星名字,于是就会输错顺序,在名字栏输入姓,在姓氏栏输入名。

所以为了不搞错这些信息,在这类场景下的输入框通常会有提示,告知这里是姓还是名。

但是因为部分玩家也不知道勒布朗是姓还是名,以至于还是弄错(这里并不是指部分玩家文化问题,而是习惯问题,即使心里知道,但因为平时没有这种输入习惯,所以还是会搞错)。

所以在中文游戏世界,也基本不会出现姓名框拆分的情况。


第三个原因是,个人隐私。

在一些并不需要身份认证的产品里,用户通常不会使用真名,即使输入框显示的是「姓名」。毕竟每个人都会因为隐私原因在输入这类信息时思考一会儿。

类似于外卖产品,使用真实姓名,快递员给你送东西时,大庭广众喊你名字,就觉得很奇怪。

写个彭于晏,人家不会喊,只会报你手机尾号,即使喊了也就图个乐,不打紧。

所以这时候也就更没必要给两个输入框,要求用户输入姓名,它充其量只是一种代称,输个姓也没问题。


undefined


所以,单个名称字段,是在没有特殊条件下使用的,它既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拆分的原因

拆分的情况通常在国外产品上出现。

国外产品,经常会以邮件的形式通知用户各类信息,比如有人给你的作品点赞了,或者有新文章更新了,就会通过邮件的形式告知。

所以经常会在注册时让用户填写姓名的同时,再要求输入邮箱。

这样产品在给用户发邮件时,就会以「名」来称呼用户,类似「你好,尼古拉斯」,而不是「你好,尼古拉斯·小彭」。

这就跟生活场景类似,比如员工见到老板,自我介绍:您好,我叫彭于晏,老板叫我小彭就行了。

国内产品很少有这样的处理方式,通常都是一个昵称代指,现实场景类似于外号、花名。

即使是一些特殊行业,国内外也会有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比如医疗,金融,法律等等,国外产品通常需要分别存储姓与名,而国内产品没这个必要,身份证加姓名的绑定关系就足够了。

不过也可能有一些产品是需要分开存储姓与名的,只是我不知道。

当然,有些产品因为调用的数据库是有这个要求的,比如需要姓与名的拆分来提供相应的信息,那就必须这么处理了。

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找一个,也是有的,比如飞猪定国际机票的页面,就要求姓名分开输入,这个页面针对的用户群体比较大,除了国人,还有外国人使用。兴许是国际航空或官方的规定。


undefined


但如果没这个要求,还是简单点好。

比如 iOS 的通讯录,对我来说,姓名的拆分输入有点多余,明明可以在一个输入框里输入姓名,但是又因为强迫症非得分开输入,实在麻烦。


undefined


还有一种情况,类似于 Facebook 或 Twitter 的社交产品,通过搜索用户的姓名来查询用户的,譬如只记得勒布朗·詹姆斯,叫 LeBron,那就不需要输入全名,只需要输入姓或名就可以搜到了。

在我看来,国内外产品的姓名拆分原因的核心还是文化差异,进而在设计这类输入框时,要注意自己的产品业务是否触及这些特殊情况综合考虑才是。


姓名输入框是否拆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化差异,业务需求,技术需求等等,这些原因比用户体验更重要。

用户体验一定是依附于这些条件的,只有在满足业务条件的同时,才会进而考虑体验层面的因素。

所以分析一个功能,仅从表面说哪个体验好于是选哪个,是理想状态,更多还是基于业务的实际情况吧。

一篇长文,谢谢阅读:)




本文原创,未经作者允许不可转载!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呆呆有理!


0条评论
别默默看啦~登录/注册一起参与讨论吧~

暂无评论

请选择举报理由

违反法律法规

侵犯个人权益

有害网站环境

更多训练营>>

为你推荐 · 训练营(全勤打卡报名费全额返累计全额返用户133,794人)

【6月】7天轻松入门C4D小练习
距离开班仅剩4天112人已报名
【6月】人像后期案例实操训练营
距离开班仅剩12天49人已报名
【7月】7天轻松入门C4D小练习
距离开班仅剩24天1人已报名
特惠
充值
7折购
今日还在继续学习的你,太棒了!
7
折扣券可用于
年费无限VIP
立 即
使 用
此活动优惠不可与其他活动叠加使用
有效期:000000
消息
登录即可查看消息记录
建议
意见
官方
客服
在线咨询客服热线

您可以与在线客服进行沟通获得帮助

工作日:9:00~22:00节假日:9:00~18:00

联系在线客服

您可以电话联系客服进行沟通获得帮助

工作日:9:30~18:30

400-862-9191
虎课
积分
免费学习90000+个教程!
配套素材、源文件一键下载!
昨日学员已学习了33,363
并提交了142份作业!
登录后立即学习!
loading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登录
您需要同意协议才可以进行登录
登录虎课网,每天免费学课程全站 90000+ 视频会员教程 | 每日可免费学 1
为确保账户信息安全
请先进行真实姓名验证后进行充值付款
立即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