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简介:
《怪诞行为学》原著名称是 predictably irrational,英文直译是「可预测的非理性」。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流派认为,人的决策,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的非理性因素影响,并不一定总是将自己的利益和效用最大化。这个观点在传统经济学看来十分刺耳,但却是心理学领域最为基础的观念之一,心理学领域的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人们的非理性倾向不仅会使他们损失钱财、感情受挫,甚至还会导致种族屠杀这种严重的社会灾难。
这本《怪诞行为学》就介绍了一些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倾向,所以,它既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科普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科普书。
关键词:
心理学、非理性、认知、行为经济学
内容亮点:
1.什么是“比较认知”系统?
2.为什么我们对昂贵物品的信任感也要警惕?
3.如何看待社会规范与市场机制?
出版信息:
书名:《怪诞行为学》
作者:「美」丹•艾瑞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书系与知乎合作解读书籍
- 1程毅南领读《怪诞行为学》可试听3003人已学时长:00:28:56
想要加入读书交流群、获取听书推荐的小伙伴,请加小虎微信:huke-2019,备注:读书入群。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虎课读书。
《怪诞行为学》的英文名字是 predictably irrational,英文直译是「可预测的非理性」,这书名乍一看有点反直觉,因为我们平时会认为非理性是一种混乱状态,既不常见,也不好预测,可能也没什么好研究的。一些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可能还会对「非理性」嗤之以鼻,因为传统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决定都是理性的,根据可靠信息做出的;即使信息不可靠,也依然可以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分析模型来进行理性决策。
而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流派则认为,人的决策,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的非理性因素影响,并不一定总是将自己的利益和效用最大化。这个观点在传统经济学看来十分刺耳,但却是心理学领域最为基础的观念之一,心理学领域的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人们的非理性倾向不仅会使他们损失钱财、感情受挫,甚至还会导致种族屠杀这种严重的社会灾难。
这本《怪诞行为学》就介绍了一些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倾向,所以,它既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科普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科普书。
我为什么要向你推荐它呢?作为知乎心理学领域的知名用户,我经常会遇到知友留言或私信提问,他们很想学习一些影响他人行为的心理学技巧。
然后我就发现,很多人对心理学的一个想象是,这是一门研究如何看穿别人甚至操纵别人的学科。
这种想法并不确切,但心理学确实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换句话说,人面对不同的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有一定规律可循。了解一些人类所共有的行为规律,会使你在经济行为和日常生活中更加清醒,既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所以,当一些知友表示没接触过心理学、但想学习如何理解并影响他人时,我就会推荐这本《怪诞行为学》。
如果你完全没接触过类似的内容,书中的很多事例会令你大开眼界,也会让你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我将这本书归纳为 3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类的「比较认知」系统带来的非理性行为。什么叫比较认知呢,比如说,我身高 1 米 76,这是一个绝对长度,但我到底高不高,以及我是否对于身高满意,这要看在哪种环境下,跟谁比。比如根据 2015 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中国男性平均身高 1 米 67,女性 1 米 56,那我这个高度还算不错,如果找个对象的话身高应该也不是个阻碍,但假设我爱上了身高 1 米 92 的中国女排主攻惠若琪,那这个身高可能就成了我的硬伤和心病。人们的很多感受往往是通过比较得来的,而比较这个系统往往不理性,这便有很多故事可讲。
第二部分是预期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与比较一样,预期看上去也是一个理性评估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对事物的预期往往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安慰剂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另外你听说过「贵的东西就是好」嘛?
第三部分是社会规范在人类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有一个普遍的观念是,「一切皆有价格」,也就是说尽管很多事看起来与钱无关,但实际上也是可以用钱买来的,比如感情,比如人际关系。那么,买来的感情和人际关系会靠谱吗?跟所谓「正常」的关系有什么区别?另外,如果送礼不送物品,改送现金,会怎样?如果腐败不贪污现金,改成贪污等价物品,又会怎样呢?
这本书还探讨了一些其他问题,不过我就先挑这几个,给大家详细讲讲吧~
我来点评